歪歪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歪歪小说 > 长安宁:金枝策马送红妆 > 第4章 第4章 剑拔弩张

第4章 第4章 剑拔弩张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云家这边其乐融融,安国公府也是久违地“热闹”。

圻王容晅晔在京中并无府邸,离京前住在安国公府,此次回来也还住在安国公府。

昭宁已经有了自己的公主府,不过今日圻王回京,昭宁自然得来看看几年未见的皇兄。

却不料,还来了一位不速之客,太子容晅祚。

身为储君,贸然前往哪位朝廷重臣府邸,都是不合适的。

安国公手握重兵,即便是自己的亲外公,该避的嫌还是要避的。

所以,这国公府,太子从小到大,一共也没来过几次。

现下,国公府饭桌上,主位上坐着的,正是安国公。

这位统领玄甲军,驰骋沙场三十余年的老将,如今已过耳顺之年。

“你们仨,吃完后都来后院。”

安国公吃完后先行离开,桌上的氛围便不似刚才那般和谐了。

“皇兄,在凉州城可还好?”太子率先打破沉寂。

“一切都好,谢太子殿下记挂。”容晅晔恭敬回道。

对于这个弟弟,容晅晔从来都是以君臣之礼相待的。

“晅祚,今日怎么有空来国公府了?”

昭宁有意替圻王解围,故作轻松地问道。

“听闻皇兄今日归京,我们兄弟也有数年未见了,特来探望。顺道也来看看皇姐和外公。”

昭宁自小便养在国公府,十五岁时又随安国公去了北境。

而容晅祚养在皇宫,所以姐弟俩并不时常见面。

北境战事结束,昭宁归京后的这两年,姐弟俩也只是在每月十五的家宴上才会见上一面。

算下来,姐弟俩相处的时间并不长。

但或许是建宁帝子嗣本就不多,加上二人又是一母同胞的亲姐弟,所以私下里相处时也还算温馨的。

可太子与容晅晔就真说不上有什么兄弟情谊了,这一点三人心里都很清楚。

太子不起身,容晅晔自是不能先有动作的,所以还是由昭宁来打破这个僵局比较合适。

“去后院吧,夜里寒气重,莫要让外公他老人家等久了。”

说完,三人便起身往后院走去。

后院,暖阁。

两个巨大的沙盘摆在暖阁的东侧,墙上还挂着一幅巨大的边境图。

安国公就站在两个沙盘中间。

“这是……”太子是第一次见这几样东西,有些惊讶。

反观容晅晔和昭宁,倒是一脸淡然。

因为这样东西,玄甲军中也有一套,他们早就见惯了。

只是没想到,安国公在家里也置了一份。

见太子不解,昭宁侧身贴近他身旁,小声解释道,“这是北境和凉州城的边境布防。”

这几年,太子来过国公府多次,但从未见过这些。

圻王才刚回京,自己便也沾光了。

这让太子心中更加不忿。

“都过来吧,来看看。”

几人刚踏入暖阁,还未出声行礼,安国公便中气十足地唤他们近前观看。

三人围着沙盘站开。

安国公指着左侧沙盘说道,“这是建宁二十六年,与北疆那一战的阵前兵演。知道那场仗有多凶险吗?”

昭宁低头不语。

太子先回道:“只是略有耳闻,但具体情形如何,孩儿不知。”

安国公转头看向容晅晔,“晅晔可知?”

世人只知当年大周险胜北疆,斩杀了北疆王万俟布支。

玄甲军踏平了北疆国都,将丰州城纳入了大周版图。

但至于那场仗究竟是怎么打的,知道真相的人寥寥无几。

“孩儿不知。”容晅晔恭敬地回道。

安国公仰面长笑几声,再低头时眼神已如猎鹰般锋锐。

“那场仗,不是我打的。”

“果然。”昭宁捏着茶杯的手不禁加了几分力道。

她还不能表现出任何异常,只能静观其变。

眼神扫过太子和圻王,果然两人都是一副震惊的表情。

此时安国公却如释重负般,长呼了一口气。

“我老了,玄甲军该交给年轻一代去操心了。”

在场另外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就在等着安国公的下一句话。

“外公这是有合适的人选了?” 太子先忍不住问道。

安国公并未直接回答,而是继续问道:“你们就不好奇北疆那一仗是谁替我打的吗?”

昭宁心虚地继续喝茶。

另外两位呼吸声都放轻了,就怕错过安国公的一言一语。

“那时我中了北疆剧毒,昏迷不醒。最后那一仗,主帅是我手下一员女将。不过,为防阵前换将引得军心动荡,所以皇上下令对这件事严守秘密。你们不知道,也属正常。”

圻王少时虽在玄甲军中待了八年,一时也猜不出是哪位女将。

一旁的太子更是摸不着头脑。

这也是太子与太傅一直以来的痛处,军权他们是一点儿没摸着。

“不必猜了。此人姓秦名妧。北境流民出生,入玄甲军不过五年,在朝中并无根基。”安国公直言道。

秦妧?太子略有耳闻。

此人收编的北府军,在与北疆的大战中立下了不小的功劳。

圻王对此却是完全不了解。

毕竟那时他已经前往西北就藩,作为藩王,再打听朝堂的事就不合适了。

而圻王,向来就是个知分寸、守规矩的。

安国公一手在容晅晔的肩上拍了几下,而后说道:“晅晔,明日去趟军营吧,这几年新提拔上来几位将领,你也见见。”

此时,站在一旁的太子,脸色明显有些不好看了。

外公严防他染指玄甲军,却将容晅晔带进玄甲军,亲自教导多年。

如今容晅晔刚回来,又要带他认识军中将领。

难道外公是要将玄甲军交给他吗?

太子越想,心中越是难以平静。

安国公又怎会不知太子的心思,但这正是他想让太子明白的。

玄甲军不会成为他谋权的工具,也不会是任何人谋权的工具,军队的使命只有保卫国土、守护万民。

太子蹙眉深思之际,安国公注意到了他的神色。

于是有意将话题引到他身上,“太子,北方旱情以及农民起义之事,朝中可有眉目?”

安国公极少问及朝堂之事,但北境是他半生心血,终究还是记挂着的。

“回外公,太傅认为可以先招安。那起义军的头子王归原是青州一商贾之子,连考三次科考未中,而后才与北境农民合流造反。想来他所求的不过是入朝为官,如若给他一官半职,未必不能大事化小。”

“那起义头子招安了,起义的百姓又准备如何安置呢?”安国公看着墙上的北境地图问道。

“百姓若有继续反抗者,便收押入监。若是就此作罢,便许他们回家安生过日子去。”

安国公轻哼一声,“回家安生过日子去?倘若真能安生过日子,还用得着造反吗?”

没想到安国公言辞如此尖锐,太子愣了一下,“那外公的意思是?”

“我没有什么意思。我只想问问你作为大周储君,对此有何想法?”

“我……”太子被噎了一下。

太子做事向来听从太傅的建议,自己还真没什么其他的见解。

“若是招安不成,太子又作何考虑?”安国公继续问道。

“如若此计不成,则以造反视之,那便是该怎么论就怎么论。”

“起义军人数已达三十万人,遍布恒州、易州、代州等地,若是过了雁门关联合到关内,离丰州就不远了。丰州将将收复不到三年,若是一同反了,北边可就全乱了。太子以为,什么样的条件,可以平息这几州百姓的怒火?又是多大的官位,能劝降这位王归呢?”安国公继续追问。

“让他做一州刺史,官至四品应当可行。”

太子仍旧没把这群起义军太当回事。

在他眼中,这不过是一帮没受过正规训练的流民罢了,完全不足为惧。

“太子认为这几州百姓为何要反?”

察觉到太子言语中透露出的不以为意,安国公此时已经有些生气了。

百姓生计无门,没了一个王归还会有下一个王归,太子始终没意识到此事重在安民生。

太子也有些委屈,北境旱情乃是天灾,他也无能为力。

安国公步步紧逼,太子却提不出应对之法。

眼看氛围逐渐紧张,昭宁开口替太子引开了火力。

“皇兄在凉州也待了几年,凉州与北境相邻,想必对北境也有所了解,可有什么好的法子?”

凉州在丰州西边,对丰州以东的情况,确实不太了解。

“我对易州、恒州一带的情况并不了解。”

闻言,太子才松了一口气,要是让容晅晔说出了对策,自己今天就更难堪了。

却不想,容晅晔马上就接着说道:“但凉州去年也有些旱情,百姓也只是勉强能温饱,若是后面几年再像去年那般,恐怕也是会有些棘手。所以,我此次回京,也确实是有一件事想奏明朝廷。”

“哦?何事?”这下昭宁倒是真好奇了。

“我计划奏请朝廷,从蒲州起,开一条水渠,向西北方向,途径原州、灵州,绕行贺兰山下,联通凉州和甘州,如此一来,即便是遇到雨水稀少的年份,也不至于农田无水可灌,百姓颗粒无收。同样的道理,也可以从雁门关以西黄河流经之处引一条水渠通过代州,到达恒州、易州等地。解决了百姓饥荒的问题,起义自然也就平息了。”

听到容晅晔这番话,安国公紧皱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

安国公打了一辈子仗,最是知道战场的残忍。

大周的军队不是斩杀万民的工具。

庙堂上的人,总喜欢把活生生的人看作一个个棋子,只要自己能赢,棋子的死活并不重要。

看到安国公露出欣慰的表情,太子心里更慌了,急忙出言反驳。

“皇兄可知,正是由于北境荒年,赋税收不上来,国库已经连续三年亏空,加上为父皇修陵寝开支巨大,就连给皇祖母办寿宴的预算都是一压再压,朝廷根本不可能再有钱去修什么水渠。”

说到这个陵寝,安国公也是气不打一处来,自己女儿活着的时候皇帝没护好她,为了他的皇位,间接害死了自己女儿。

既然这么想要坐稳这个皇位,又为何不珍惜呢?

十几年不上朝,天天捣鼓修道炼丹求成仙,还要修个堪比宫殿的地宫,说什么百年后与先皇后合葬。

这是害得自己女儿死了都要替他担个误国的骂名啊。

“父皇也该放下母后,先管管大周这万千子民的死活了。”

思及此,昭宁觉得哪天还是得进宫一趟。

“晅晔,此事你写个奏疏。另外,辅国大将军云璟家的二公子这次是不是与你一同回京了?明日,你把他带上,一起来军营。”

安国公吩咐完,便转身向外走去。

“时辰不早了,老头子我今晚还要回军营。”

程副将早已等在后院入口,也跟着安国公一同离去。

安国公一走,太子也不再像方才那般克制。

“皇兄,玄甲军众将领与你关系如何?”

容晅晔自然明白太子的顾虑。

“玄甲军众将领向来只听命于外公和父皇,与我也谈不上相熟。太子殿下不必多心。”

玄甲军不沾任何一方朝堂势力,只听命于玄甲军统帅和皇上,所以容晅晔这番回答的确也是事实。

太子今天心情不佳,不想再继续谈论政事了,便岔开话题,转而问昭宁:“皇姐,近日身子可好?”

安国公去北境时便对外宣称昭宁体弱,需要静养,搬去西山的皇家别院居住了。

近两年有了公主府之后才会偶尔在人前露面。

所以世人皆以为长公主不涉朝政。

实际上,她只是近两年才回京而已。

“尚好。”昭宁微微一笑。

长公主与太子,明面上没有任何利益关系,加上又是一母同胞,所以姐弟俩关系还是不错的。

可太子怎么也没想到,自己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